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心理专家 Psych.,experts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法宝集1

时间:2018-09-28 16:12 点击:
前言 事实上, 法极为普通常见,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, 关乎身,关乎心。 我们却往往以为, 修行应该非同寻常, 一定要做些特别的事, 直到有一天不寻常。 这是错解。 修行,就是学
前言
事实上,
法极为普通常见,
与每个人息息相关,
关乎身,关乎心。
 
我们却往往以为,
修行应该非同寻常,
一定要做些特别的事,
直到有一天不寻常。
这是错解。
 
修行,就是学习法。
法,就是身与心。
身,是色法;心,是名法。
持续学习身,持续学习心,
最后照见身心的实相。
实相,就是法!
照见身心的实相,
就是见法。
 
照见――
身不是“我”,心不是“我”,
称之为“开启法眼”。
初果须陀洹,具有见法之眼:
身不是“我”,心不是“我”,
“我”不存在。
 
――隆波帕默尊者
 
 
隆波帕默尊者简介:
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。
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高等学府“朱拉隆功大学”政治系。
1975年-1978年泰国国家安全执委会,国家公务员;
1978年-1992年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,研究员,中、高级国家公务员;
1992年-2001年泰国信息产业部高管,高级国家公务员。
佛法的学习与修行经历:佛学本科。七岁时,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的方法,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。三十岁时,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,包括隆布敦、隆波蒲、隆布特,以及隆布辛、隆布布詹、隆布苏瓦等等。
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,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。
第二次是2001年6月30日在苏里省的菩提寺出家,剃度师是著名的阿姜颂萨。
结夏安居地
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,是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。
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,是在泰国的春布理省斯里拉查市的解脱园寺。
 
尊者著作
《禅修入门》(1999年)
《直驱解脱的修行》(1999-2001年出家前)
《觉悟之路》(2002年)
《佛法之光》(2004年)
《唯一路》(2006年)
《解脱道》(2006年)
《隆布敦的核心教导》(2008年)等等。
 
 
目录
 
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
 
修行的两个阶段
 
佛陀教导的三条解脱道
 
中道
 
佛法的三门功课
 
 
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
2009年在泰国苏孔泰大学的法谈
 
居士们,大家吉祥如意!
现在可以照相,但是一旦开始讲法的时候,就不要再照了。
——请!请!请!——
够了吗?够了。请!
在隆波(隆波帕默尊者自称)讲法的时候,请大家配合一下,不要照相。因为隆波讲法的时候,无法提前知道所讲的内容,那是取决于听众的。如果听众的心比较宁静,法也会比较细腻、比较深入;如果听众的心是比较散乱而飘忽不定的,那么法也是蜻蜓点水式的,它是与听众的心灵状态相匹配的。
理论阶段的法,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!理论阶段的法,可以提前预备,今天要讲这个,然后再讲那个……但是现在,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。
不过我们知道今天的主题是《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》。这的的确确是修行的核心!一般来说,当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,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:一定要打坐、一定要经行,无论做什么事,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是不同的——一定要放慢速度、要轻柔;一定要缓慢地移、缓慢地动。如果走,一定要走得很慢,或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慢慢做,我们认为这才被称作是修行。又或者,打坐时,一定要闭眼才叫做修行,是不能睁眼的。必须是这样的姿势以及那样走,才称为修行。
其实,修行并不是这样。
真正的修行是要有觉性!
什么时候有觉性,什么时候就是在修行!
什么时候有觉性,什么时候就是在精进!
什么时候没有觉性,什么时候就是没有在修行,也没有在精进!
阿姜曼尊者的教导非常好,他说:如果我们修习禅定过多,修行的进展就会变慢。如果我们不断地思维与推理,心又会容易散乱。修行的核心要领是——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!
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,并不意味着不必打坐和经行、不必在固定模式里训练,并非如此。在起步阶段,我们需要依靠固定的模式来显露觉性。一旦觉性显露了,我们就要把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。真正的分水岭在于:谁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!
如果有谁无法将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,那么他在此生想要体证到“道、果、涅槃”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。要想找到一个在生活里真正具备觉性的人,太难了。但是,一个人若在生活里具有真正的觉性,那么今生体证“道、果、涅槃”就不是太难的事!
“道、果、涅槃”真的存在!
如果身为佛教徒,却不相信“道、果、涅槃”真的存在,就说明我们尚未明白佛法,还离佛法非常远!说明我们的信仰还是飘渺无依的。
涅槃并不只是一种理想。涅槃真的存在!涅槃就是欲贪的彻底止息。心的欲贪一旦止息,就会认识到涅槃是什么。
欲贪是心的渴望,或是怀有强烈欲望的心。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心,它一直在渴望不止。能够感觉到吗?心一会渴望这个、一会渴望那个,一直在不停地挣扎,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宁静与快乐。
涅槃这个词意味着欲贪的止息,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渴望;它意味着停止造作,又称为“非造作”;欲贪的止息,也叫做“离欲、离贪”,这些全是对于涅槃的不同形容。
涅槃真的存在!涅槃并不是人为描绘的虚无缥缈的理想。佛陀告诉我们:涅槃真的存在,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!如果谁体会到涅槃,谁就会知道那是极致的快乐。涅槃远离了自我,远离了对于自我的执着;涅槃远离了烦恼、远离了苦,但它并不是空空如也,什么都没有。
佛陀不仅教导涅槃,他还指示给我们如何实践从而达到涅槃的方法。我们无须将涅槃描述得太过遥远,有些人把涅槃描绘的太遥不可及,仿佛多生多世也无法抵达,仿佛那只是佛陀诱导大家去行善的美丽谎言而已!佛陀为何要诱导大家行善呢?佛陀所教之法比行善更上一层,并不只是为了诱导大家行善而已。行善当然会得到善的果报,但依然也会遭受好人式的苦!
佛陀教导了可以抵达涅槃的方法。他教导我们若想抵达涅槃,就需要学习,也就是学习与了解自己。这个被称为是自己的(东西)——就是身和心!我们要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是什么。若想要抵达涅槃,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与心。
透过学习,我们了解身和心只是属于世间的一个部分,而非真正的我们。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,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身和心(或远离了身和心),就可以照见涅槃。真的不难,一点都不难!
佛教并不是哲学!有人认为佛教是哲学,也有人认为佛教是科学。然而隆波认为,佛教根本不需要“是什么”。事实上,佛教只是一种引领大家离苦的教导而已!
如果谁了解这个教导,谁就可以无苦,可以幸福快乐地活在世间,而无需躲进深山老林。因为在哪里都可以有幸福与快乐!工作赚钱并且养家糊口的在家居士,一样可以幸福快乐,而且幸福与快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递增的!如果谁的因缘更为圆满,得以出家修行,那么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细腻的快乐。
法是存在于每个人的,并不专属于出家僧。法是中性的,它属于每个人。如果我们了解身与心、有觉性地知道身和心,有一天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,进而体会到最美妙的幸福和快乐!这种幸福和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,也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。当人真正体会到它的时候,眼泪会脱眶而出,会惊叹道——啊!如此的幸福与快乐居然真的存在!
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能体会到幸福与快乐,只是世间的幸福和快乐极其短暂、转瞬即逝。比如我们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,一旦追求到了,会感到幸福快乐。但是请问,这种快乐能够持续很久吗?不久的。很快你就会厌倦,然后又想得到其它东西。世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没有满足之时,这跟修行的快乐不可同日而语。如果透过修行逐渐了解身与心,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,它们会越来越精妙!同时,心也会有阶段与有次第地远离苦。
现在跟随隆波学习的人,心能够醒来并且具备真正觉性的人是非常多的。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了?几千还是上万吧,他们的生命已经被彻底改变!在报告禅修进度时,他们都表示说,自己的人生已被彻底转化!以前觉得特别特别苦,现在只剩下一点点了;以前要苦很久很久,现在时长越来越短。
如今他们觉得很快乐,并且发现以前的快乐总是依赖于别人或是身外之物。开发觉性之后,自身就有快乐涌现,当下就有,并且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人。
如果快乐是仰赖于某人或某样东西,它就会让我们变成奴隶而没有自由。例如我们与某人在一起会觉得快乐,那么就需要讨好他,否则他可能会离开我们。又或者,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有一辆漂亮而豪华的轿车,那么假如车子坏了或是被撞了,快乐就没了。我们变成车的部下,要带它去洗澡、给它饭吃、给它加汽油等等,总之要给它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。
世间的快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,总是需要依赖于他人、依赖于它物;然而佛法的快乐却是非常神奇的。有了觉性,就有快乐;有了禅定,就有快乐;有了智慧,也会有快乐。进而,当我们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而解脱自在了,那种快乐更为美妙。所以,快乐具有不同的层次,层层递进,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。
“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报!如果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实践,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。”这并不是说,我们现在要先受苦受累,等几年以后证得“道、果、涅槃”,才会快乐。并非如此!也不是说,这辈子修行了,要等到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才会快乐!不是这样的!
佛教是甚为神奇的!如果我们开发觉性,苦就会在眼皮底下开始消失,苦在当下便从内心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佛陀教给我们方法,我们只要追随其步伐,有一天真的可以彻底离苦。之后,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轻松、愉快、幸福与快乐!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依然会有快乐,因为那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的人事物。只要觉性升起,快乐就在那里。
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?那个方法被称为“四念处的修行”,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(内观/观禅)。
宗教的实践有两种,一种称为“奢摩他”,一种称为“毗婆舍那”。
“奢摩他”是为了让心宁静、快乐,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。
至于“毗婆舍那”,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、平静、善良与积极乐观。“毗婆舍那”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——身与心的无常、苦和无我。这样照见之后,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。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。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,就会接触到涅槃!
想要认识涅槃,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,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!因此,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。
隆波遇见的大部分修行人,几乎全都黏着在奢摩他上面。因此,世间人变为两类:第一类是根本不修行的,完全迷失在世间;另一部分喜欢修行的人,则几乎全部粘着在奢摩他里面。
我们这些喜欢修行的人可以自己体会一下:如果修行好几年了,情况一直是有时宁静有时散乱,用功便宁静,然后又再散乱。或说这么多年来,心一直是宁静了再散乱、散乱了又宁静;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修行毗婆舍那。因为心只是在一味地追求快乐和宁静。
透过实践奢摩他所得的快乐与宁静是无常变化的!在此世间,不存在永恒的快乐。世间的快乐不会永存,无论如何都一定会变化。快乐都是临时的,短暂升起不久便会灭去。
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、快乐、善良与积极乐观。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生智慧,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。因为目的不同,所以践行的方法也不一样。
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: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,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那。如果区分不了,就说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习奢摩他,尽管他们自以为在修习毗婆舍那。
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,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。通常,我们的心是居无定所的,总是漂浮不定,一直摇摆。一会迷失到那里,一会迷失到这里,一会儿抓取这个,一会儿抓取那个。一个不懂正确修行的人,便会强迫心去宁静,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。可是无论怎样强迫与打压,心都无法静下来,只有紧绷与郁闷。所以修行之后,心若是紧绷的,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修习奢摩他。如果实践正确了,心是不会紧绷的。
当我们了解心的特性便会发现,心就像是淘气的小孩:一会儿跑到这儿,一会儿跑到那儿;一会儿哭,一会儿笑;一会儿苦,一会儿乐;心就是这样的。修习错误的奢摩他,就像是拿着打小孩的竹鞭,一直盯着小孩,不许他动,小孩会非常紧绷和郁闷。心也是同样的情形,如果强迫它宁静,心就会紧绷与郁闷。所以要懂得技巧,找一个让心喜欢的禅法作为诱饵。举例来说,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喜欢吃冰淇淋,那么可以告诉小孩别在外面玩,回家来吃冰淇淋,这样小孩自然愿意回家。他会很快乐,对吗?然后,他就不愿去外面了。
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。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,而无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。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、快乐的,那就觉知呼吸(观出入息);有些人观照腹部的升降会觉得轻松、快乐,那就观照腹部的升降;有人称念佛陀;有人喜欢经行,有人修习隆波田的动中禅等等。如果练习之后,心觉得轻松、自在、快乐,那就练习这个方法。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最直接因素。一旦心有了快乐,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,它便会与那个带来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,秘诀就在于此。
有些人无论怎样修行,心就是静不下来。因为他们拼命在强迫心去宁静,所以不可能宁静。相反的,要找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来作诱饵。比如,隆波小时候喜欢观呼吸,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导时,学习的就是观呼吸。观呼吸,就会快乐;有快乐,心就会宁静。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,不愿再去外面玩儿。这就是禅定的秘诀!
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,让心自然宁静下来。宁静若不是被强迫的,心是不会紧绷的。如果有谁修行以后感到紧绷与郁闷,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没有奢摩他,也没有毗婆舍那。如果修行以后,心是快乐与宁静的,这样的奢摩他是没有任何强迫与压力的。一旦有了快乐与宁静,就不要得少为足!
如果修行只是一味地追求快乐与宁静,实在太肤浅了。佛法比这个更加精深!如果修行只是一味地追求快乐与宁静,那么无须佛陀出世,其他老师也可以教导。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。
佛陀的教导是其他人所没有的,那即是毗婆舍那。
刚才隆波讲过,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学习并且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。如果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——无常、苦和无我,就会了解它们不是“我”。如果这样照见,心便会厌倦与厌离。正如佛陀教导:“因为照见实相,所以厌离;因为厌离,所以欲望淡化;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;因为欲望的淡化,所以解脱;因为解脱了,才会知道说解脱了。”
“自知不受后有”一语,是指此生是最后一生。“梵行已立”一语,是指修行彻底结束了。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成,为了离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;一旦结束,就彻底结束。这和世间的工作不同。世间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,赚的钱会花掉,接着又要工作;赚的钱又花掉,又去工作……然而修行是有终点的,被称为结束工作。结束我们的工作就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结束,这与世间的工作不同;后者苦了又苦,一直循环反复。
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其原则是:“因为照见实相,所以厌离;因为厌离,所以欲望淡化,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;因为欲望的淡化,所以解脱;因为解脱,才会知道说解脱了。”起步点在于“因为看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”!何谓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呢?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。
因此,毗婆舍那的修行并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样肤浅,以为只要觉知身、觉知心,就是修习毗婆舍那。仅仅只是觉知身、觉知心,还是在修习奢摩他。一定要照见身和心的实际真相,才是毗婆舍那。
有人实践观呼吸,心始终盯住呼吸,从不离开,然后认为——觉知身、觉知心,就是毗婆舍那。并非如此!毗婆舍那必须见到三法印。
仅仅只是观呼吸,心从不离开;或是一直在观腹部起伏,从不离开;或者是经行时,脚的任何移动都有觉知、心从不跑掉等等的,都不是毗婆舍那。毗婆舍那不是仅仅觉知身、觉知心,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实际真相。
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,理解这个非常难。如果有谁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,谁就已经开始见法开悟了。
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有三个等级——称为智慧的三个层次。
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,照见身与心不是“我”。初果须陀洹,就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不是“我”。
佛法教导说,证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圆满的,定只有一丁点,慧也只有一丁点。即便是须陀洹,定也只是一丁点,慧也只是一丁点。只不过他的戒行圆满后,有了觉性,任何烦恼升起,心都会及时识破,所以烦恼习气无法再控制心,也就自然不再犯戒!至于只有一丁点的定,是因为须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没有两样,也是飘来跑去的。
我们有感到我们的心一直飘忽不定吗?看得出来吗?比如坐下来听隆波讲法,有时心会跑到隆波这里;有时则会专心听,就不再看隆波的脸,只是用心听;听了两三个词,就关掉开关去“想”了。想了、听;听了、想。心一直摇摆不定,总在不停变化。
如果我们及时地照见,就会看见心的瞬间生灭:一会儿心生在眼、一会儿心生在耳、一会儿生在心去想;不停地改、不停地变。所以要不断地觉知,无间断地觉知身与心。持续地训练、不难的!它很简单,比我们想象得要简单!
第一步,要让真正的觉性显露。首先,找个方法来训练觉知。在看到身和心的实际真相之前,一定要先看见身和心。如果忘记身也忘记心,不可能看到身与心的实际真相。因此要先训练觉知身与心,发展觉性就是觉知身与心,这是修行的起点,也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第一步。
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失状态:迷失在看、听、想,迷失在品尝味道,迷失在身体接触的感受。比如坐着坐着,身上会痒,我们就会抓痒,对吗?抓的时候,心会比较舒服。我们并未觉知到身在抓痒、心觉得舒服。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无意识抓痒而已。那时,我们已经忘了身与心。无论做什么,如果忘了身与心,就是没有觉性。
隆波说的觉性是指修习四念处的觉性,是指知道身与心的觉性。忘记身和心的时候,就称为没有觉性。我们可以衡量,看看自己忘记身和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?注意到了吗,当我们“想”的时候,心就像是冲进“想”里,对于身与心的意识就丧失了。虽然有身,但就像没有身一样;虽然有心,但就像没有心一样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,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内容。
刚开始的阶段,很简单,找个禅法作为观察自心的参照点。比如习惯于观呼吸,那就观呼吸,以玩游戏的方式去觉知,目的不是为了宁静。如果喜欢念经礼佛,就念经礼佛,轻松游戏地念,念不是为了宁静。如果喜欢观腹部的升降,就去观;喜欢观行、住、坐、卧,就去观行、住、坐、卧;如果喜欢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,就去做。那样做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
举例来说,观呼吸时,轻松自在地呼吸。心跑到呼吸了,要及时知道;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。心升起苦、乐、好、坏,要持续知道。透过观呼吸,持续知道自心。或者念诵“三藐阿罗汉”之类的,念的时候,心一跑去想别的,及时知道心跑了。念经时,心宁静了,知道心宁静;心散乱,知道心散乱。念经的时候要持续知道心的变化。这就是训练觉性。观腹部起伏也可以。观腹部时,心跑到腹部了,要及时知道;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,无论心做什么,都要知道。
当我们着手于实践,起步阶段都要找到一个禅法,一个自己比较擅长与顺手的方法。
修习之后,心感到轻松自在了,就可以继续选用那个方法。念佛也行,念三藐阿罗汉也可以;观呼吸也行,观腹部升降也可以:经行也行,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也可以。但请注意,修习目的不是为了让心静止,而是为了持续看见心的变化无常与运行轨迹。比如称念“佛陀”,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;或者称念“阿罗汉三藐…”(巴利文的佛经),心跑去想了,要知道,“…三佛陀帕卡瓦”,心又跑了,也要知道。如果经常如此训练,以后心只要稍有一点动静,刚一想,觉性就会自己升起。
觉性无法依靠人为的指挥而升起,觉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记得那种状况。所以《阿毘达摩》才会说:“提拉杉亚(《阿毘达摩》巴利文的音)”——就是心牢记那种状况,它是觉性产生的直接原因。
不断地训练心去看到各种状态,直到有一天,觉性自然升起。一旦真正的觉性显露,就可以慢慢体会到,觉知会自己升起的。
一旦觉性自然升起,从此我们的修行便没有门户之见。观身还是观心等问题再不会存在。刚开始的阶段,有人可能选择观身,有人可能选择观受,也有人选择观心,那都只是起步阶段选择一个禅法作为参照物而已。一旦越来越多地及时知道心,觉性可以自己升起。之后,就再不存在哪门哪派,仅仅剩下——当下是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?
当下若有觉性,有时候觉性会觉知身,有时候觉性会觉知感受,有时候觉性会觉知心,我们无法选择觉知身还是觉知心。如果有谁还在选择只观身或是只观心,那么就掉进了奢摩他。因此,真正的觉性在何时升起,我们无法选择,有时候是觉知身,有时候是觉知感受,有时候则是觉知心。
就像刚来的时候,法工安排大家先坐,等一下,时间还没到,有位穿绿色衣服的居士来报告禅修进度。报告进度时,他说有一天他在洗澡、刷牙还是梳头时,感到身体不是“自己”。在完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,觉性自己升起了(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),然后就看见“我”不存在。
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身体,就会知道身体不是“我”。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感受,就会知道感受不是“我”。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善心与不善心,就会知道心不是“我”。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,就开始照见——是身在呼气,不是“我”在呼气;是身在吸气,不是“我”在吸气;是身在行、住、坐、卧,不是“我”在行、住、坐、卧,身不是“我”。如果真正的觉性升起,当苦乐产生时,就会看见苦乐只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,不再是“我”苦、“我”乐。一切的善心与不善心(比如贪、嗔、痴)升起,就会照见是心(它)贪、心(它)嗔、心(它)痴,而不是“我”贪、“我”嗔、“我”痴,就会看见一切都不是“我”。
刚开始可以协助一下。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禅法,喜欢经行也行,适合念佛也可以,都可以,要选择一样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心的运行轨迹。然后,觉性会自然升起。一旦觉性升起,它会觉知身与觉知心。有时候觉知身、有时侯觉知感受、有时候觉知心,然后会照见它们不是“我”;看见正在移动的身体不是“我”;看见正在呈现的感受——苦、乐、不苦不乐——不是“我”;看见心的善与不善不是“我”,“我”不存在。
一个看见“我”不存在的人,就被称为已经体证初果(须陀洹果)的初级智慧。“我”不存在,没有一个“我”,这是初级智慧。
至于中级智慧,就是照见身体根本是纯粹的苦!看见身体是纯粹的苦的方法,仍是开发觉性——觉知身与心,跟初级阶段是同样的。有时候觉知身、有时候觉知心,它会自然地持续、自发地觉知下去。
等到有一天,量足够了,心会聚集起来,对于收获做出彻底宣判。它会知道“身是纯粹的苦!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组合的身——是苦的聚集。”
在座有谁认为身体是苦,有吗?有的话,请举手,谁认为身体是苦的?那些举手的人先不要放下,隆波问一下,你们是认为身体一直是苦,还是时苦时乐?看到没有,我们并不认为身体一直是苦,而认为是时苦时乐。试试不把手放下,一会儿就苦给我们看了!好了,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。
别以为我们已经懂得法了。
佛陀教导说:五蕴是苦!此身此心是苦!可是我们根本没看见此身此心是苦。一个真正看见身是苦的人,一定是三果阿那含。一个真正看见心是苦的人,则是四果阿罗汉。
至于认为身时苦时乐、心时苦时乐的人,随着觉性的增长,就会看见苦充满身体,只是多和少而已。心会自己看见!一旦看见身是苦,看见那些组合成身体的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——是苦,我们会放下对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执着。如果连眼睛都不执着,就不会执着于色;如果连耳朵都不执着,就不会执着于声;如果连鼻子都不再执着,就不会执着于气味;如果连舌头都不再执着,就不会执着于味道。之所以还粘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是因为心还在粘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就会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这些方面有喜欢与不喜欢升起。
但是如果智慧清楚地呈现——中级智慧升起,便会看见到身是纯粹的苦,便会放下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执着,自然不再执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欲界的贪与嗔(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喜欢与不喜欢)将不再升起。因此佛经说:“三果阿那含才能够断除欲界的贪与嗔,因为智慧照见身体的实际真相了!”此身是苦,只是中级智慧。
我们来大学讲法就要讲到智慧,如果教导其它的,不符合大家的身份。还有比这个阶段更高的。
最高的智慧是——照见心是纯粹的苦!有谁照见心是苦的?居然还有……连身体是苦都还没看到呢?感觉到吗?心时苦时乐,看到没有?我们并未看见心是苦的!我们认为心是时苦时乐的,这与实际真相不符。
一个看见身是苦、心是苦的人,被称为照见五蕴是苦;也被称为清楚照见苦(苦谛),就会彻底放下欲望。于是,苦因(集谛)不再升起。苦因(集谛)就是想让身离苦得乐、想让心离苦得乐。如果清楚了解身与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,想让身心快乐的意欲就不再存在,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;想要让身心离苦的意欲不再存在,因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。喜欢与不喜欢会彻底消失,再不会升起想要身与心这样或那样的渴望。这被称为“彻底照见苦(苦谛)之时,会断掉苦因(集谛);断掉苦因(集谛)的同时,照见苦灭(灭谛),也就是清楚照见涅槃。知道苦、断苦因、照见苦灭的瞬间,被称为圣道(道谛)!苦、集、灭、道发生在同一瞬间!
修行首先要持续训练去感知身和心:看见身体(它)工作,身体(它)站立,身体(它)走,身体(它)坐,身体(它)卧,而不是“我”在行、住、坐、卧,看见身体不是“我”。看见心(它)工作,心(它)苦,心(它)乐,心(它)好,心(它)坏,而不是“我”。生气,心生气,不是“我”生气!继续练习下去,就会看见身与心都不是“我”!没有一个“我”在身或心里,也没有一个“我”在身或心外!这是初级智慧的须陀洹果的阶段。
接下去,知道身、知道心,有觉性地继续知道身与心,持续训练,等到有一天智慧清楚地呈现,看见身体是纯粹的苦!然后,对于身的执着会彻底消失,不再执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也不再执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对于身,不再有满意与不满意(喜欢与不喜欢)。如此,欲界的贪和嗔彻底断去,这是中级智慧!
继续修行下去便会直击要害——心,我们会看见心是非常非常快乐的。成为了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的心,是极其快乐的;而成为思考者、回忆者、装饰者、演绎者,是极其痛苦的。我们看见心有两部分,此时工作尚未结束,需要继续。某天,当我们清楚照见心竟是纯粹的苦的时候,心会彻底把心还给世界!这真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,心把心还给世界!
目前你们还只是听说。但如果亲自修行,有一天就会自己看见:心可以把心还给世界!当它把心还给世界,就再不执着与抓取任何东西。执着得最彻底与顽固的东西,执着认为是“我”和“我的”,其实就是这颗心!有次第地修行下去,直到看见心是纯粹的苦——这是高级智慧。
基础阶段的练习是为了看见“我”不存在,中级阶段的训练将会照见身体是纯粹的苦;最后阶段,我们练习直到看见心是纯粹的苦!慢慢来,没有想得那么难!训练方法并不难,隆波就是从居士身份开始的。
七岁的时候,隆波去昂首噶然寺跟随隆波李尊者修行。尊者是特别殊胜、非常难得的禅师!跟他学习时,我只有七岁。尊者只是教我最初级的奢摩它——吸气念“佛”,呼气念“陀”。我日复一日毫无间断地练了两三年,等到尊者过世,就再没有任何老师接着教了;那时不懂毗婆舍那,训练的只是宁静。
隆波还是小孩就开始练习禅定,只训练宁静而看不见带我们离苦的智慧在哪里。哪一天训练后,心是宁静的,就觉得今天是离苦的;心宁静了没有几天,又再散乱,然后又苦了。接着重新训练,一旦宁静了,就觉得:哦!今天又再次离苦了。一会苦,一会不苦,就这样反复循环,不知道如何步入毗婆舍那。
直到1982年去向隆布敦请法,隆布敦指示隆波观照自心。以前我也观过身,很擅长吗?根本不擅长。之所以观,是因为不知道该观什么,只好观身。但是心觉得这太浅显、太简单,不喜欢。自从听到隆布敦要我观照自心,我就开始训练。那时我在国务院工作,与在座这位阿姜玛丽特别近,大楼是紧挨着的。每天一睁眼就开始修行,想到今天是星期一……要知道公务员想到“今天是星期一”,会觉得真枯燥。心觉得枯燥时,知道心枯燥!星期二呢?嘿,最没劲了,知道没劲!星期二是相当郁闷的。星期三,感到厌倦了吗?星期三真是令人厌恶!星期四心情愉快,感觉到了吗?星期五是兴奋的!
早晨起床仅仅想到“今天是星期几”,心就变了。其实修行没有什么,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,无须进入深山老林闭上眼睛、堵住耳朵的。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。无论我们在哪里,都有身和心,并非此处没有身和心,惟有寺庙才有。哪里都有身与心,因此哪里都可以修行!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。
一早起床,那时身为公务员的隆波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一,心就觉得没意思;想到今天是星期五,心情就会舒畅,我们要及时知道这些的发生。心觉得没意思,要知道;心情舒畅,也要知道!想到星期五就会愉快,如果进一步想到是双休日,愉悦感会更多。有谁是这样吗?没有例外,只是不愿举手而已,这样显得工作比较卖力。当想到是星期五就心情舒畅,看来看去,嘿,记错了,今天是星期三,快乐立刻转变,心挪了个位,又苦了起来;这时就要看见苦的升起。
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修行,当我们吃饭或走进餐厅,如果看到今天全是自己喜欢的食物,心就会快乐,感知到了吗?如果今天全是不喜欢的食物,就会觉得厨师没有一点新意,什么都不懂,每天都是同样的菜,全是我不喜欢的。
一旦看见这些,心就会不高兴,要及时知道心的这些变化。而不是纠结于今天有什么饭菜,也不是去知道今天有鸭汤、鸡汤、鱼汤、麻辣汤之类的,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感觉。比如看见这样的食物,心是这样的感觉;闻到这样的味道,心的感觉是这样;知道心,知道心的感觉,这是真枪实弹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发觉性,根本不是闭上眼睛、堵住耳朵地躲在哪里。
生活在哪里,修行就在那里。我们看到这样的食物,心的感觉如何,要及时知道。吃进去之前,觉得全是喜欢的食物;放进嘴巴里以后,噢!原以为好吃,结果却不好吃。谁有过这种遭遇?看起来好吃,放进嘴里的味道却不好,那时你会感觉如何?很高兴吗?当我们吃到味道不好的食物时,才不会高兴呢,对吗?我们会觉得糟透了!会觉得厨师真差劲。心不喜欢的时候,去知道心在不喜欢。要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。
(隆波继续举例)比如当我们离开办公室或是早晨上班遇见堵车,又或者是从家里开车出来,一路全是红灯,你的感觉会是如何?碰到红灯感觉郁闷吧?一会儿是红灯,一会儿又是红灯,整天全是红灯,真讨厌!如果哪天碰到的全是绿灯,就觉得心情舒畅,看见绿灯就高兴,一路飞奔。哎呦,本来还是绿灯,突然变成红灯,黄灯则要抓紧时间往前闯,对吗?红灯亮了,警察站在那里,我们刹车,回头再看,警察是假的。
现在曼谷人经常被骗,假警察实在太多了。真假警察的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吗?…看肚子呀!真警察比假警察胖。如果被红灯卡住的时候,你是第一辆,感觉如何?哎呀——急死人了!有时候是这样对吗?如果你是第二十辆呢,感觉如何?会觉得舒服些,意识到了吗?如果是第八十辆或第一百二十辆呢,就没什么感觉了。即使绿灯也无动于衷,因为无论如何也过不去。
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感觉,这就是在生活中真刀真枪地修行。别以为普通生活中的修行不会有结果!事实上,能否达到“道、果、涅槃”的真正分水岭恰恰在于此,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之中修行。
普通人一天能有几个小时禅坐与经行呢?绝大部分时间反而是活在普通的世界。如果只在寺庙、专修、禅坐、经行的时候才能修行,修行的机会就非常少。一年能有几次?一天可以有几小时?几分钟?日常生活中,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!
隆波根本没扔掉这些。以前刚开始只是资历浅的公务员,没有私家车,只能挤公车。早晨出门来到车站,看见等车的人跟这个房间的人数差不多,心情会舒服吗?人多,不快乐,对吧!郁闷!怎么走啊?郁闷时,知道郁闷!看见公车颠簸着开过来,很高兴它是空车,可是它没停,心从高兴变成生气。车空的原因其实正是因为它不喜欢停,如果它喜欢停,车早就满了。
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!看见空车来了高兴,高兴时知道高兴;当它不愿靠站停车,心变成生气,生气时知道生气,要持续知道自己的感觉。
简简单单在日常现实生活发展觉性,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,也就是指我们这些人!现代人没有特别多的时间禅坐与经行,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觉。我们的感觉总在不停变化——时苦时乐,时好时坏,感觉总是变化的。要有觉性地持续觉知,别强迫让它快乐、让它宁静、让它好,而只是观察其变化。
请默记下来:从此,我要观察感觉的变化——持续观察感觉的变化,以轻松游戏的心态观察。我们会看到——心时苦时乐,时好时坏,循环反复,不停变化。快乐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;痛苦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;贪、嗔、痴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。就是这样持续训练,然后智慧将会升起,看到“任何生起的事物都将灭去”是自然的事!
经典记载:“凡升起的,必会灭去!”等到智慧来临,就会照见——凡所生起的一切,都会灭去!
照见“凡升起的,必会灭去”就是初果须陀洹的境界。所有的事物都是升起,然后灭去。没有任何一个永恒的人,没有一个永恒的“我”或实体。
我们要持续在日常生活中训练!贪心升起了,知道;嗔恨起来了,知道。别阻止它们!心生起气来,知道:心散乱、烦躁不安、高兴、伤心、苦、乐、好、坏,也要知道,要持续觉知下去。
有人说观心太难,其实观心简单得要命!
谁知道何谓生气?此处有人不懂何谓生气吗?在座有谁从未生过气吗?有没有谁从未起过贪心?我们都知道贪欲是怎么回事,生气是怎样的。知道心不在焉(心跑掉)吗?心不在焉也认识对吗?心会散乱吗?会郁闷吗?会萎靡不振吗?会妒忌吗?会害怕吗?会担心与忧虑吗?我们总是处在那些状态,也完全认识们。我们的职责就是去知道当下有什么感觉在呈现。
如果当下感到郁闷,觉得根本听不懂隆波在讲什么,郁闷!郁闷时,知道郁闷。当然了,很难找到听隆波法谈感到郁闷的人,不太容易找到。你们笑了,感觉到了吗?微笑之后,心会轻松起来,感觉到了吗?然后就会忘了自己。
我们要觉知自己,知道自己一直在变化的感觉。隆波就是这样走过来的,隆布敦教我心,我就观心的时苦时乐、时好时坏,这样观了七天、七月、七年,持续观下去。等到某天,智慧够了,心会集中起来。在心见法开悟的时候,并不会处在现在这样的世界。
我们的心一直游走于六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(意),总是寻找来自于六根的食物(所缘),一直摇摆不定。这样的心被称为欲界之心,它摇摆在五欲——所有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中。
真正证悟道与果的时候,不会在欲界状态发生,心会自然进入禅定(巴利文发音:阿拉三摩地)。它会自动进入,即使我们没修习过禅定,那时它会自己进入。集中起来以后,这个禅定里自己得出结论。结束之后,经过一定的程序退出,就会完全感到“我不存在!”此后,就再不会感觉到“我”了。
要持之以恒地练习,开始的阶段仅仅这样就够了!每位佛教徒都要有个目标,就是此生体证初果须陀洹。别去猜测和想象——那太遥远了!我们的职责是在“因”上多下功夫,累积到一定程度,结果自然水到渠成。
让我们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原因是了解真相——“我”并不存在!也就是觉性持续且及时地知道身、持续且及时地知道心。尤其生活在城市的人,更要持续知道感觉的变化。有一天,自会看见“我并不存在”!
试试吧,没有想象得那么难!
隆波已经讲法五十二分钟了,接下来可以提问。先总结一下,不然大家会有些发懵。
首先,不要魂不守舍,不要心不在焉!心跑掉时,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与心。
第二,不要太紧张或太认真,不要强迫自己、强迫身、强迫心。只需要去感知身的存在,感知心的存在,不要心不在焉;心不在焉会忘记身与心。同时,也别紧盯与专注。专注会让心紧绷,紧绷了就不好用了。
我们只需要——心不跑掉也不紧盯,只是感知到身的存在、心的存在,持续感知变化的感觉,轻松自在地感知下去。只是感知:不专注、不思考、不紧盯,只是感知。直到某天智慧升起!
紧盯的心根本升不起智慧,因为一切都静如死水了。
请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。比如听到隆波的讲法,心里感觉发懵,就知道发懵在升起,看到吗?如此简单!发懵时,知道发懵;及时知道,修行就已经完成。很棒!得分了!心跑掉了,知道心跑掉了,就可以了。无须阻止心跑,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心跑!心有快乐,观察到吗?大多数人听隆波讲法,心会慢慢醒来感到快乐和愉悦,这时要知道有快乐和愉悦升起了。
持续感知与留意自己的感觉,只是知道,不进去干扰!就是这样用功,根本不难,有何可难呢!
隆布敦教导隆波的第一句话,是1982年2月6号隆波去拜见长老的时候。那时长老刚吃完饭,出来坐在摇椅上,我过去顶礼、请法,说道:“长老,我想修行!”长老闭上眼晴坐了将近一小时,我想他年纪太大,饭后睡着了。那时不懂修行,只会奢摩他,所以理解不了,以为他睡着了,心想他何时才能醒来教我啊?长老闭眼一小时一动不动。等到他睁开眼,他教导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修行并不难!难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。读了太多书,从现在开始,读自己的心!”
读自己的心,把自己变成读者,而不是变成作家。不要把心装扮成这样、演绎成那样,需要的只是读!
心乐,知道;心苦,知道;心好,知道;心坏,知道。这样一直读下去……让自己是一个单纯的读者,而不是作者。不改编、不评论、不当导演。心是怎样的,就知道怎样。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,不难的!
最后我们会知道,佛陀所示之法是简单的,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。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自己而体证到!
 
 
 
 
 
 
修行的两个阶段
2013年7月21日在隆庆广场的开示
 
大家吉祥如意!
隆波上个月没有来讲法,我们有两个月未见了。如果用心地修行两个月,是会有很大收获的。两个月足够长了,有些人七天或是七个月就已经见法(开悟)。
隆波没有来,不是由于偷懒,而是去了其他地方工作。先是到美国讲法,从美国回来又去了苏林府。出家人的惯例是在结夏安居之前,一定要去顶礼自己的剃度师,这样万一有做错之处,师父可以指示。去了之后,师父让我在苏林寺讲法。回来没几天,又去了中国,星期五刚从中国回来,星期天一早就来到了这里。
隆波没有来,却并未偷懒,问题是,隆波的弟子们在这段时间有没有偷懒呢?
在美国讲法时,看到那里的人的进步。大约三十年前,隆波也去过美国,当时,那里只有禅定、紧盯以及宁静,根本不知道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的方法。如今隆波天天讲法,法谈CD分发很多,知道如何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的人越来越多,到哪里都能够看到醒来的人。那种醒来的状态是开发智慧的起点!
开发智慧并不是多么奥妙与复杂的事,其实就是学习自己——学习与了解身与心。
一般人都会忘记身与心,能够觉知身和心的人太少了。隆波以前说过:“世间根本找不到觉知自己的人。太难发现了!”有些寺庙只有师父可以,有些地方则一个也没有;可以觉知自己的居士就更难找到。然而及至今日,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已经多到无可计数。
这次在美国,隆波发现已经越过“觉知自己”的阶段而到达“四界、五蕴分离”阶段的禅修者是非常多的。到了中国之后感到更加震撼,事实上,隆波去中国的兴趣多过去美国,因为去美国是教泰国人,去中国则是教中国人。中国人不会泰文,没有机会学习佛法。
我们到中国的时候,他们正在禅修。第一天,主办者请我们和禅修者见面。他们看着我们,我们看着他们!噢……一片漆黑(笑)。所以就只是让他们顶礼完,便回了房间,因为还未到时间与他们互动,是第二天早上才去讲法的。
隆波曾经跟阿姜啊说:“这样能够教导吗?为什么一片漆黑?到处都是紧绷的心,到处都是一味地紧盯与专注、一个劲儿地紧盯与专注。”结果没有教导多久,他们就醒来了。因为有些人是有旧货的,有过去的波罗密,只要稍一点拨就行,其醒来的光芒几乎照亮了整个禅堂!第二天,他们就已经开始分离四界、五蕴。到了最后一天,也就是第三天,他们已经掌握了修行的要领。
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分享说,他们在不停地寻找,学习道教、学习各种学说,最后总觉得不够深刻。自从听到隆波的教导,才发现佛陀的教法真是深邃奥妙,并且可以体会与实践。听到这些分享,让人觉得非常欣慰。这可以当成是额外的收获,让隆波有机会培养更多的新佛教徒来供养佛陀。愿此功德与福报,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!(居士们齐声:善哉!)
教导他们并不难,一开始就是阐明修行的两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是:一定要醒来,要学会觉知自己!
一旦开始觉知自己,就会感知到身、感知到心。一般人是有身忘了身、有心忘了心。一旦觉知自己,心就醒了。有身,能够感知身的存在;有心,能够感知心的存在。无论它们是苦是乐、是好是坏,都可以知道。
一旦感知到身和心,就能够开发智慧了。开发智慧就是学习和了解身与心的实相。如果身体消失了,怎么可能看见身的实相呢?如果心消失了,冲进了念头的世界,怎么可能知道心的实相呢?那样想要看到实相,是毫无可能的。
修行的原理就是如此简单。
一个人真的醒来并非易事。醒来了,就会看到身和心的运作。看到了身和心的运作,剩下的就简单了。就像是已经上路了,只要持续走下去,某一天必定会见法(开悟)!但是如果心未醒来,就无法观身与观心,这样始终无法向前迈进,也绝无可能抵达道、果、涅槃!
因此,醒来的状态非常重要。有谁还没有醒来吗?在这里想要找出尚未醒来的人是很难的,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醒来。第一次醒来会觉得,出生至今,自己一直是睡着的,根本没有醒过。
我们始终处在梦的世界,即使睁着眼也是在做白日梦,晚上则是在睡觉时做梦,总之都是梦!所谓梦,就是心在造作、演绎,在持续地编故事。有时想好的、有时想坏的,梦便是心在“想”而已!当它是睡着了的想,就取名为“梦”。如果是醒着的想,则称为“念头”。事实上,都是一回事,状态是类似的。也就是心跑开了、送出去了,在造作与演绎。
如何摆脱念头的世界或是梦境,而进入醒来的状态呢?
如果知道方法,就不难!
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始终动荡不安,不与自己在一起,只对外面的世界有兴趣!隆布敦称为“心往外送”。
心喜欢外面的世界,看到吵架便只留意吵架,跑去看的一刻,便忘了自己,从觉知的世界里掉出来,没有跟有血有肉的自己在一起!比如,听到音乐声、打架声、吵架声或是鸟声等等各种奇怪的声音时,无论是哪一种声音,我们只关心它是什么声音?心跑进声音而忘了自己的身与心!何时心跑开了、离开了,就会忘记身和心。心跑去想的时候,只知道所想的内容而忘了身与心。
核心原则就是如此。
心跑掉的时候,说明心是散乱的、有痴迷的。心跑掉了看见佛像,升起信仰或信心,这是善(业)吗?是。但那样的善(业)背后是痴!因此,烦恼习气也可能是善(业)的背景。比如想要离苦,这是烦恼习气吗?也是。可是它会让我们努力修行,对吧?修行是善(业)。
善可以变成不善,不善可以变成善,它们持续在改变。比如看到某人非常可怜,就告诉他某事不能做。一旦他不听,我们就生气了。慈悲和怜悯本是希望别人没有苦,一旦别人不听,慈悲与怜悯就变成生气,心就是变来换去的。
心跑去寻找种种所缘(去看、去听、去想),其背后都是痴在作祟——也就是有散乱藏在背后。
心(它)散乱,才会跑去看,去寻找眼根的所缘——去看色法(物体),希望有快乐产生。
心(它)散乱,才会跑去寻找耳根的所缘——声音,希望有快乐产生。
心(它)散乱,才会跑到意根(心)去思维和造作,希望能够产生快乐。
总之,一切都是基于散乱,而散乱就是痴,属于烦恼习气之中“痴家族”的成员。
有痴,就有散乱,心就会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心)。何时觉性及时地知道心(它)跑了,在觉性升起的瞬间,不善(心)便会自动灭掉。知道心跑开的一瞬间,心就不跑了,便会没有故意地自然安住。
训练让心醒来的方法是无需强迫的,只要及时地知道心跑掉就可以了——心会跑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心)。及时地知道,心便能安住。但想要及时地知道六根门的动静,却并不简单,那是极为繁杂的工作。
我们只要观察一个心(门)就可以。心喜欢到处游走,跑到眼根去看色(物体),此时的烦恼习气并未升起。但是心跑了,烦恼将会借由造作而升起。比如跑去听声音的时候,并没有烦恼产生,听了声音以后继续思维、造作和演绎,烦恼才会出现。因此,心是真正的核心!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与外界接触之后,将信号送给心,然后在心中造作善、恶、好、坏。所以,我们无须同时守护六根,那是浪费时间,而且工作量太大也太辛苦。只要知道心这一门,及时地知道心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就可以了。跑了,没关系,及时地知道即可。心在,知道;心(它)跑了,也知道!
心(它)跑了,知道;但是别阻止它。放任它跑掉,之后再知道,这是修习禅定(三摩地)的秘诀。
很多人修习禅定(三摩地)修得死去活来,心还是无法安住,无法与自己在一起,有的只是紧绷。这里有精神科医生,他们见过修错之人最后修疯了,其实修对的人是不可能疯的。
现实生活导致很多人已经很紧张了,压力非常大。好不容易有了机会禅修,希望借此缓解情绪,结果由于不会打坐,变成了操控心不让其跑掉、压制心不让其动弹,这让心加倍紧绷与有压力(紧缩与扭曲),结果比以前疯得更加厉害!
其实无须操控或是压制,只是放手,让心自己工作。跑掉了,知道;跑掉了,知道;跑掉了,知道。记住这个原则就够了!跑掉了,知道;跑掉了,知道;及时地知道心跑掉了,尤其在发生频率最高——跑去“想”的时候。至于跑去看与听,则是次要的。跑去想的发生频率最高。一旦及时地知道心在“想”,就够了。
如果能够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,几乎可以整天都在觉知,因为心是一整天都在想的!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,游走与飘动就会自然灭去。
隆波讲过,心的游离是因为痴的力量——散乱;而觉性升起的刹那,烦恼必然会自动灭去,根本用不着特意去消灭。所以,无须阻止心跑。阻止了,心会更加紧缩与扭曲,觉性便不会升起!心跑了,及时地知道即可。
持续地训练,比如念诵佛陀、佛陀,心跑掉了,知道:或是观照呼吸、呼吸,心跑掉了,知道……一旦熟悉了跑掉的状态,心会知道:“哦,跑掉是这个状态。心跑去想原来是这样!”然后,心就会牢记这个状态,一旦再次跑掉,觉性便能够自然升起。这个自然产生的觉性才是真正的觉性!
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,心便不再游走,而自然的回归本位。根本不用费力或是努力让心归位,当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跑了,心将会自动回归。为什么呢?因为不跑了,便自然回家了。觉醒的状态并没有花哨之处,只要知道心跑去“想”了,心就自动变成了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,而且是自然升起的。
因此一定要训练,让心(它)常常看到跑掉的状况。
选择任何修行方法都可以。称念佛陀可以,观呼吸也可以,做手部动作可以,观腹部起伏也可以。心一跑掉,就及时地知道;心黏着在所缘了,也要及时知道!比如观呼吸时,心跑到呼吸了,知道;心便会自然安住!看见心跑了,无须试图把心拉回来,如果心被强行拉回来,胸口会感到紧与闷。
不需要禁止心的跑动,可以动。观心,及时地知道心,将会产生正定(三摩地),这被称为“心学”——也就是持续的学习与了解心。
心跑了,知道,心就会安住。心的安住状态被称为拥有正定(三摩地)。心会成为知者、觉醒者,喜悦者,而不再造作演绎、思东想西,添油加醋、迷失在梦想的世界。
一旦心醒了,接下来的工作并不是到此结束!
醒来就够了——是许多人的误解。他们以为只要保持觉知自己——醒来就够了,然后始终呵护让心处在这种状态,一直觉知自己以获得内在永恒的宁静,这样其实不是开发智慧。如果没有开发智慧,贪嗔痴的烦恼是不会死的,那样只是得到禅定(三摩地)。
某些人有了定(三摩地),却未开发智慧以配合定;某些人有了定(三摩地),同时也开发智慧以配合定。佛教的《阿毗达摩》讲到几种善心:也许在安住,也许在觉知身/心,也许有配合智慧,也许没有配合智慧。上述一切都是善心吗?是的,但其中有些善心是没有智慧的。
以前大多数的修行人只是觉知自己,心产生喜乐与自在就满足了。因为修行之前的心很散乱,毫无快乐可言。一旦心跟自己安住,快乐涌现了,便会感到满足。只是满足于此,太可惜了,失去了继续往前的机会。
心一旦能够觉知,一定要了解觉知是为了开发智慧,不要扔掉开发智慧的职责。开发智慧是指学习与了解名和色(身与心)的实相,而觉知自己只是为了感知到名与色(身和心)的存在。感知到它们的存在,并不代表洞悉了它们的实相——这被称为没有智慧!只要没有洞悉到实相,心就会紧抓,无法放下。
一旦维持心来到光明清澈、广大空无的境界,整月整年保持这种状态乃至持续多年,死后就可以升到梵天界,存活很多劫。有些梵天的天神能够存活八万四千劫(宇宙生灭了八万四千次,寿命如此之长),同时,心依然是光明、空无、如如不动的!
然而佛陀说,这样的心一旦起变化,大部分会掉入四恶道。为什么呢?因为太长时间黏着在宁静里,一旦变化了,嗔心(不满意)便会立即升起。就像黏着于禅定的人一旦出定,情绪便会非常糟。类似的,那些存在很久的梵天神,只要有一点变化,心就觉得很糟,嗔心立即升起,直接下到地狱。所以不要仅仅觉知身与心,因为觉知身与心只是开发智慧的起点。
智慧有三种:第一种源自读和听,被称作闻慧。听或读的智慧不是自己的,只是记忆。博闻强记许多佛教经论并非真智,而是别人的智慧,我们仅仅得到记忆而已。就像鹦鹉学舌,听久了也能学着说,却不知其义,这就是听与读的智慧。
第二种智慧是透过思维与思考而来——思慧。思考有可能是对的,也可能是错的,没有保障。所以佛陀说:“别因为符合逻辑就信以为真!”(《卡拉玛经》)
最好的智慧称为修慧,也就是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,紧随着去知道身和知道心的实相,直到彻底洞悉身与心的实相。
“紧随着知道”与“随念”这个词是一致的。听说过吗?
“身随念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指持续地、紧随着去知道身。
“受随念”,是指持续地紧随着知道感受,也就是持续地紧随去知道苦与乐。
“心随念”是持续地紧随着去知道心的造作和演绎——有好的,也包括坏的。
“法随念”,则是紧随着去知道各种变化,了解一切状况的前因后果,既包括名法,也包括色法。这些都是必须去看见与知道的,必须紧随着去知道。
“紧随着知道”意味着——是怎样的,就知道那样。然而,知道名法与知道色法的方法是不同的!
知道色,是知道当下这一刻,比如身体一移动,就知道;但是如果观心,则要让心先工作,然后才去知道。比如,先让心跑掉,随后才去知道心的跑掉。假如能知的心(观者)是事先被确立出来的,心便会停滞而不流动。一旦长时间保持不动,便会形成邪见——认为心是永恒的、喜乐的,认为心(它)一直在觉知,一直有喜乐在持续涌现;或是认为心是如如不动、恒常无改的。于是,禅修者就会认为自己很厉害!
这样持续的训练下去,能够将心控制成“我”或“我的”。如此一来,本该是体证无常、苦和无我,结果却体证成了“我”,这一切全是由于缺乏智慧而导致的。
开发智慧是放任身体去自行工作,然后,觉性紧随着去知道。并且,放任心去自行工作,然后,觉性紧随着去知道它们。
以前我跟随过大师隆波蒲,这里有他的照片,他以前定期来这里。隆波蒲所教导的是最顶尖的修行。如何教导呢?“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吃、喝、说、想”!听到这个,觉得是修行吗?在那个年代,人们看不起他,认为他不会修行。事实上,他是最顶尖的大师。
他的方式是慢条斯理地说:“大家要有觉性地去知道行、住、坐、卧,吃、喝、说、想”。也就是指身与心(色与名):身体(它)在“行、住、坐、卧,吃、喝、说”,谁是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